1、是的,所有蜈蚣都有毒,不同種屬的蜈蚣毒素成分有所不同,不同的取毒方法也會影響成分的組成。
2、早期研究蜈蚣毒素時,大多是處死蜈蚣獲取毒顎,或者剪斷蜈蚣的顎尖用水或緩沖液提取,不利于定量研究。
3、蜈蚣毒centipede venom是蜈蚣螫傷人畜時所釋放的一種毒素。
(相關資料圖)
4、在螫傷局部可致紅腫、灼痛;同時產生淋巴管炎;但全身反應較輕,可出現畏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脈搏增快、譫語及抽搐等。
5、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6、近年來常用高頻電流刺激蜈蚣采毒,得到毒素更快、更多。
7、有一些研究發現蜈蚣粗毒中含有酯酶,蛋白水解酶,酸性和堿性磷酸酶,心臟毒素.組胺,神經遞質釋放物質。
8、北美的巨型沙漠蜈蚣,還含有溶細胞索。
9、蜈蚣毒含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 即組胺(Histamine)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尚含脂肪油、膽固醇(Cholesterol)、蟻酸(Formic acid)等.亦曾分離出δ-羥基賴氨酸(δ-Hydroxylysine)。
10、氨基酸有組氨酸、精氨酸、鳥氨酸、賴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絲氨酸、?;撬幔═aurine)、谷氨酸。
11、擴展資料:蜈蚣毒素與蛇毒類似,主要由蛋白質組成。
12、1983年,科學家從巨蜈蚣鄂足提取物中分離到1個相對分子質量為60 kDa、對熱不穩定的蛋白質毒素(Toxin S)。
13、研究表明,蜈蚣粗毒中蛋白質含量為86.23%。
14、堿性電泳表明蜈蚣毒素有20條蛋白譜帶。
15、科學家利用圓盤電泳和薄層色譜觀察到蜈蚣毒素提取物13條陽極蛋白帶和1條移動緩慢的陰極蛋白帶。
16、從3條緩慢移動的脂蛋白帶中發現了磷脂、膽固醇、游離脂肪酸、三酰甘油、膽甾醇脂和角鯊烯。
17、酯酶、酸性和堿性磷脂酶及氨基萘胺以復合形式存在。
18、酸性磷酸酯酶的同工酶活性很低。
19、2007年,巴西科學家從2種當地蜈蚣中用電刺激取毒,粗毒充分溶解后,結合二維色譜(陽離子交換、反相)、質譜、Edman降解對其中的蛋白質、多肽進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對分子質量1 304~22 639 Da的45個組分,對其中的25個組分進行了Edman降解測定了N一末端氨基酸序列。
20、由于粗毒量少等因素的制約,他們用蛋白庫中的序列比對以獲得組分功能的想法沒有成功。
21、蜈蚣毒中酶的種類較多,其中許多是極為有用的工具酶。
22、汪猷等測出了少棘蜈蚣粗毒中的蛋白水解酶、酯酶、堿性磷酸單酯酶、磷酸二酯酶的活力”。
23、同工酶電泳顯示4條酯酶帶(底物為醋酸一a一萘酯)、3條酸性磷酸單酯酶、3條氨基酸萘胺酶和4條堿性磷酸單酯酶帶。
24、科學家用電刺激法測出了少棘蜈蚣毒液中透明質酸酶、纖維素酶、a一淀粉酶、乙酰膽堿酯酶、酸性磷酸單酯酶、堿性磷酸單酯酶、類凝血酶等lO種酶的活性。
25、研究了其出血毒性及對血小板聚集的影響,結果蛋白水解酶和堿性磷酸單酯酶活力比汪猷的結果低,磷脂酶A的活力也極低,說明神經毒性可能與該磷脂酶A無關。
26、精氨酸酯酶及乙酰膽堿酯酶活力最高,這與其藥用功效是否相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27、最近有報道毒素中的磷脂酶活性,但對它們的化學結構和種間關系并沒有明確表述。
28、2009年,墨西哥科學家通過2種途徑對Scolopendra viridis Say蜈蚣毒素組分進行研究“。
29、一種方法是對可溶性毒素用HPLC分離純化,得到54個不同的組分,發現在46.24 min時流出的組分顯示出磷脂酶活性。
30、Edman降解后,酶的前25個氨基酸序列被鑒定。
31、而這與另一種方法,即從毒腺的mRNA制備取得cDNA文庫。
32、克隆化基因編碼了一個含28個氨基酸的信號肽和有119個殘基的成熟肽。
33、對由可溶性毒素中分離純化得到的酶做質譜分析,得知相對分子質量為13 752 Da,這與推論出的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相對分子質量相符。
34、研究人員對序列進行系統進化分析,發現它與蛇以及哺乳動物(人和鼠)的磷脂酶序列比與蜘蛛或昆蟲磷脂酶的序列有著更加驚人的相似。
35、這表明已經呈現趨同進化。
36、這個新的磷脂酶A2被命名為Scol/Pla。
37、此外,通過元素分析表明,蜈蚣毒素中含有較多的Na,K,Ca,P。
38、Zn,Ca,Fe,Mg等元素的存在對一些酶活性的正常作用極為重要。
39、研究表明,蜈蚣毒素中還含有精氨酸、絲氨酸、脯氨酸。
40、參考資料:蜈蚣毒-百度百科。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