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徑。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繼續凝心聚力抓落實、蹄疾步穩往前走,才能讓新型城鎮化建設站在新起點、取得新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 、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新型城鎮化戰略將撬動房地產業新一輪發展, 將成為為房地產行業新的增長點所在。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對于這群轉移的農村人口,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這部分剛需人群的住房需求恰好燃起了新一輪的樓市上升潮,有效地帶動二三線城市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新型城鎮化新在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
(資料圖)
利好政策持續加碼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城鎮化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戶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實,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尚未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發展協調性不足,超大城市規模擴張過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鎮面臨經濟和人口規模減少,城市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強,城鄉融合發展任重道遠。
2022年5月6日,中國中央辦公廳引發《關于推進以現成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再次明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龍頭作用進一步發揮,帶動所在區域中小城市發展壯大。同時,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扎實推進,“1+N+X”政策性文件體系落實落地,120個縣城建設示范工作穩步開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發展分析
2022年,全國總人口14.12億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1億人,鄉村常住人口4.91億人,城鎮化率65.2%,比上年增加0.5個百分點。在16省份中,4個省份城鎮化率超過70%,其中,江蘇74.4%、浙江73.4%、重慶70.96%、福建70.11%。內蒙古城鎮化率68.6%,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河南、廣西、貴州、甘肅城鎮化率較低,不足60%。與2021年相比,16省份城鎮化率全部提高,提升水平在0.39至0.75個百分點。
過去五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60.2%提高到65.2%——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組數據受到多方關注。
這是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5%,意味著“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的目標提前實現。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
看規模,中國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245萬人到2022年的92071萬人,增長74826萬人,這一增量超過歐洲人口總和。
看速度,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978年為17.92%,2022年為65.2%,40多年提升超47個百分點,英美等不少發達國家實現同階段城鎮化率躍升用時2倍以上。
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65%,進入城鎮化發展中后期,城市發展必須由“外延式擴張”為主向“內涵式發展”為主轉變,既要解決好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突出短板風險,也要有效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品質化需求。
中研普華認為,新型城鎮化仍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的制度紅利。未來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有4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大約5600萬人將由農村遷移至城鎮,期間有望帶動不菲的增量購房需求,進而給房地產市場提供堅實的需求支撐。在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想要了解更多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2-2027年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報告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產品生產企業、經銷商、行業管理部門以及擬進入該行業的投資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研究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行業發展規律、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有學術和實踐的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