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演出市場快速升溫
進入一季度,全國演出市場快速升溫,演出市場供給和需求均強勢上行,實現全面復蘇的良好開局。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出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監測分析,2023年一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6.89萬場,較去年同比增長 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0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10.99%;觀演人數2185.22萬人次,較去年同比增長142.96%。
【資料圖】
隨著全國旅游市場的強勁復蘇,一季度全國大中型旅游演藝市場迅速增長,演出場次約2.73萬場,較去年同比增長260.6%;票房收入22.80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38.5%;觀演人數1615.68萬人次,較去年同比增長184.63%。
2023演藝市場現狀及前景分析
從今年年初開始,演出市場持續火熱,周杰倫、林俊杰、張杰等歌手的巡回演唱會先后官宣開場,各種音樂節也相繼開唱。據摩天輪票務系統統計,2023年一季度,已有超700場Livehouse開演和定檔。
演出市場回溫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朋友圈中沉寂三年的黃牛,更新開始頻繁了,甚至不少黃牛開始在朋友圈中招“代理”。
回顧2022年,對演藝行業和所有行業從業者來說是不尋常的年份。面對反復延宕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劇場院團帶來的沖擊,眾多文藝單位進行了多層次、多業態的新探索,為行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積蓄著篤定前行的力量。
這一年,演出新業態新技術層出不窮。今年前三季度,沉浸式、互動體驗類項目已覆蓋兒童劇、話劇、戲曲、魔術等多種藝術類型,在演出場次中的占比達8.18%,比2021年同期上升40.3%。依托小劇場、演藝新空間等非標準劇場,更多沉浸式項目給觀眾帶來更強的現場參與感,不斷刷新觀眾的觀看體驗。另一方面,隨著5G技術的普及,觀眾能夠在線上“智慧劇場”里從任意角度觀看表演、欣賞細節,也可以借助虛擬現實和全息技術享受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內容與形式的不斷創新,印刻下演藝行業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的堅實步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演出服務市場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但是與國外演藝產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演出服務市場還存在一段距離。由此可見,我國演出服務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2-2027年中國演藝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分析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穩定發展,民眾的文化娛樂支出比重不斷增加,文化消費時間逐漸增多,對文化產品的選擇性日益增強,逐漸向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轉移,而觀看娛樂性強、影響力大的演出節目成為民眾最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各大城市的小劇場應運而生,滿足了大眾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比較典型的代表有開心麻花、德云社、青曲社等一系列以大眾娛樂為代表的劇團,當然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廣州大劇院等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演藝產業也逐漸進入成熟期。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中國的演藝產業已從單一的鏡框式劇場演出逐漸演化成沉浸式、行進式、主題公園式等不同類型的演出,觀演方式也從傳統的觀看方式到身、心、視、聽的沉浸式體驗。演藝產品從最初萌芽期到成長期,再到成熟期轉變,演藝內容與觀影關系在不斷創新求變。如今,“80后”“90后”群體正在成為消費主力,這個群體的消費方式、消費意愿也在影響產品的創意和創造。市場在變化,演藝產業也正迎來發力期,“高質量,重體驗”的演藝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如今,觀看演出服務已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文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出市場涵蓋了音樂、戲劇、舞蹈等多個藝術門類,在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演出商等帶來了收益。
中國演藝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非常樂觀的,預計未來5年的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技術應用將越來越普及,政府支持力度將更加積極。同時,中國演藝產業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會。
未來,居民收入增長將推動演藝市場進入最快增長期,將至少持續10年;而休閑游市場發展推動城市演藝繼旅游演藝成為更快的增長極。在著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我國演出市場顯示出了巨大能量,演出服務市場發展可謂前景廣闊。未來幾年,我國演出服務市場仍將保持快速發展。
欲了解更多關于演藝行業的市場調研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2-2027年中國演藝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