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圖書館是指把智能技術運用到圖書館建設中而形成的一種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與高度自動化管理的數字圖書館的有機結合和創新。
中國智慧圖書館行業發展模式 中國智慧圖書館行業服務特征分析
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的、但同時能夠被切實的感知的一種概念。
(相關資料圖)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智慧圖書館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顯示: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文化站4.02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云看展”、線上演播、網絡直播、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加速崛起。
“十四五”規劃中已明確要求積極發展智慧圖書館。目前,國家圖書館已引入了機器人“小圖”,上海圖書館有前臺機器人“圖小靈”,南京大學圖書館的機器人名叫“圖寶”,對智慧圖書館的探索已成為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新風口。
近年來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化技術在圖書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RFID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圖書館傳統的運營服務模式,促進了圖書館的現代化改革,提高了圖書館的運營效率。智慧圖書館管理體系,通過引入云計算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將傳統圖書館的功能進行提升,以實現圖書管理工作的智能化。
現代化信息技術讓圖書館從資源提供時代走向知識服務時代,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圖書館內設備、書籍信息、以及用戶互聯,實現圖書館場景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此外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使圖書館擺脫了之前資源存儲受限、服務效能低下的局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智慧社會",從社會發展全局出發,進行城鄉一體、"四化"同步的智慧化發展頂層設計。智慧社會中的基本公共服務,將有望通過網絡化、平臺化、遠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覆蓋面和均等化水平。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以及個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智慧化知識信息服務,既是智慧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與內容,也是支撐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量。提供專業知識信息服務是圖書館的關鍵能力,利用智慧手段構筑立體化、全方位、廣覆蓋的知識服務體系,不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和群體數字鴻溝,是智慧社會帶給圖書館的歷史機遇與時代挑戰。
智慧圖書館服務特征
服務感知化。智慧圖書館通過對實體資源、空間的自動化感知,提升圖書館圖書整理、借閱等基本業務的處理效率,降低圖書館實體運營成本;通過對用戶行為的全面感知,將用戶行為數據資源化,挖掘用戶信息中存在的價值。感知化的智慧圖書館服務實質是洞察動態實時的用戶需求。
服務泛在化。智慧圖書館通過搭建在場服務、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等多渠道的資源入口,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泛在化服務。泛在化的智慧圖書館服務在多平臺之間提供無縫連接,縮短用戶與圖書館資源的距離,實現圖書館資源隨時、隨地的可獲得性。
服務精準化。智慧圖書館通過對知識資源的語義化、標簽化處理,改變知識的組織方式,實現更高效的知識發現;同時,利用用戶行為數據、用戶關系網絡實施智能推理與協同過濾,進一步提高搜索的精準度,增加搜索結果頁面排序的合理性,節省用戶的搜尋時間與精力。
服務個性化。智慧圖書館服務致力于以最高效的方式獲取滿足自身個性化需求的資源。以用戶個體為中心,通過持續采集、分析用戶基本信息和用戶行為痕跡,生成用戶精確畫像;同時,通過用戶互動數據分析、用戶群體聚類,發現不同用戶之間的潛在共同興趣點,發掘用戶需求演變規律,建立用戶個體需求預測模型,以主動推送的形式呈現給用戶,幫助用戶發現其隱性需求。個性化服務的提供是智慧圖書館以顧客導向、服務導向為理念的體現
當前,我國圖書館事業由數字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發展的窗口期已經來臨。為推動全國圖書館空間、資源、服務、管理的全面智慧化升級,使圖書館事業更好服務于國家創新發展和公眾學習閱讀,國家圖書館提出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思路。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將為5G、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生動的規?;瘧脠鼍?,通過現代科技所蘊含的"技術智慧",大力提升知識服務的"圖書館智慧",以全面激活創新創造過程中的"用戶智慧"。
本報告對中國智慧圖書館及各子行業的發展狀況、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市場供需形勢、新成果與技術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中國智慧圖書館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中國智慧圖書館行業將面臨的挑戰、企業的發展策略等。
報告還對全球的智慧圖書館行業發展態勢作了詳細分析,并對智慧圖書館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是智慧圖書館開發、經營企業,科研、投資機構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智慧圖書館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智慧圖書館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