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核醫學技術及研發難度較高,目前國內核醫學市場仍由外資品牌主導,但是近年來我國國產核醫學品牌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以DR、CT、彩超等領域為代表,國產核醫學牌銷量增長迅速,占比逐年攀升。全球核醫學行業市場規模約50億美元,其中核醫學治療市場占比約14%,核醫學診斷市場占比約86%。預計2030年全球核醫學市場規模將達到140-300億美元,符合增長率超過16%。
由于核醫學技術及研發難度較高,目前國內核醫學市場仍由外資品牌主導,但是近年來我國國產核醫學品牌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以DR、CT、彩超等領域為代表,國產核醫學牌銷量增長迅速,占比逐年攀升。核醫學市場前景被看好。除東誠藥業與公司進行全面競爭外,還有恒瑞醫藥、遠大醫藥等大型醫藥類企業開始進行放射性藥品研發布局,諾華、拜爾、美國通用等國際核藥巨頭逐步進入國內市場、四川通瑞等新的入局者借助資本逐步切入放射性藥品賽道。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核醫學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
(資料圖)
我國核醫療的潛在需求尚未充分挖掘。我國PET/CT每百萬人年檢查量約為610例,僅相當于美國的8%,日本的10%;SPECT/CT每百萬人年檢查量約為1800次,僅相當于美國的3%,歐盟的7%;歐美等發達國家癌癥病人接受精準放療比例達 60%~70%,我國僅20%左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人民健康管理意識日益增強,核醫療在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診療中的作用日漸突出,多層次、多樣化的核醫療服務需求將呈現爆發式增長,我國核醫療產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目前,常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醫用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8種,包括99Mo、125I、131I、14C、18F、90Y、89Sr、177Lu等。根據世界經合組織(OECD)報告,歐美日等發達國家99Mo市場已趨于飽和,年增長率僅為0.5%,而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將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除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利用綿陽堆生產的131I能夠滿足國內20%的市場需求,177Lu和89Sr有小量供應之外,其他反應堆生產的醫用放射性同位素均依賴于進口。
核醫學高端產品對外依賴度大。且中國醫學影像生產企業中,擁有自主研發生產能力的企業數量極少,大部分企業核心部件依靠進口,核醫學市場主要被國際巨頭所壟斷。核醫學設備研發技術以及生產工藝要求高,中國醫學影像行業起步較晚,缺乏技術經驗的積累,經過不斷發展,現階段中國核醫學行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核醫學生產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
中國核醫學行業發展前景分析2023
核醫學在所有醫療器械類目中,醫學影像設備一直都是醫療設備高端產業化的代表。據相關數據顯示,核醫學設備市場銷售量達到了939億人民幣,預計到2025年核醫學或超1500億人民幣。核醫學研發成功填補國內空白,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是軍用核技術成果向民用高端醫療器械轉換的成功案例,同時也是核醫學影像關鍵設備國產化的重大突破。
階段中國核醫學行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核醫學生產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核醫學高端產品對外依賴度大。且中國醫學影像生產企業中,擁有自主研發生產能力的企業數量極少,大部分企業核心部件依靠進口,核醫學市場主要被國際巨頭所壟斷。目前,全球有多個治療性核藥在研,其中生長抑素受體、前列腺特異膜抗原是兩個比較熱門的治療方向。當前國內已形成東誠藥業、中國同輻的雙寡頭格局,核醫學藥企業需要在全國各地自主建設或并購核藥房,用以通過回旋加速器生產半衰期較短的核素,并根據終端需求實時配送。
核醫療關乎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推動核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建設健康中國意義重大。依據《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及《“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課題組結合國內核醫療產業發展實際,就“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核醫療產業的發展思路、目標和重點工作提出發展建議。
核醫學行業報告根據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審慎分析與預測,是行業企業、科研單位、銷售企業、投資企業準確了解核醫學行業當前最新發展動態,把握市場機會,做出正確經營決策和明確企業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核醫學行業也是業內第一份對行業上下游產業鏈以及行業重點企業進行全面系統分析的重量級報告。更多核醫學市場調研消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國核醫學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